」 「女士,老實說,第三系列帶給許多孩子莫大的快樂。
好不容易15分鐘過去了,我旁邊一位英國刺青哥和我同時間站起來,一看發現原來他也是被貼了一個「9:30」的貼紙。因為畏寒,老公還特別幫我弄了一個熱水袋,讓我放在棉被裡保暖,沒想到才睡了10分鐘,我就被熱醒,身體微微發燙,我想這大概就是有些打過疫苗的人所說的「低燒」吧。
按照英國政府的規定,接種新冠疫苗有「二不」,第一是「不能自費」,完全由國家按照全民的年齡與染疫風險程度高低爲指標,排列全民接種疫苗的先後順序:從去年年底開始,從年齡最高的85歲以上族群開始施打,再依次遞減年齡層,目前已經打到45歲。但是我知道遠在台灣的家人非常擔心我,而且我聽說血栓情況大多發生在注射完疫苗後的一到兩週內,所以我也不敢掉以輕心,還是每天有特別注意,確保自己沒有任何異狀,並且每天傳簡訊給我媽報平安。一位工作人員阿姨指了一個在房間正中央的椅子,要我坐在那邊和其他人保持距離,我看了一下前後左右的人,大部分都是和我年紀差不多,目測在30到40歲左右,而我正前面那個,甚至看起來只有20幾歲。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走進等待區時,已經有好幾位民眾在裡面,但每個人的座位間都隔了另一張椅子,椅子也排得很鬆散,間距至少有兩公尺。除了有點畏寒,然後漸漸開始頭痛,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外,我還覺得雙臂肌肉酸痛,很疲勞想睡覺,所以我大概晚上8點就平躺在床上了。
走到出口,另一位工作人員大叔直接略過刺青哥,問我:「妳要不要貼紙?」我說「當然要,我最喜歡貼紙。直到大約傍晚吃晚餐時,我才感到副作用的威力。另外,若能改變行為,商品也會比較容易在生活者之間推廣開來,提高周遭人購買的可能性,也就更容易維持業績了
他將這種生物形容成「神守」,「所以內鱉者,魚滿三百六十,則蛟龍為之長,而將魚飛去,內鱉則魚不復去」。鯉魚大量棲息在長江中游流域等氾濫平原地區,而考古發掘的沉積物中當然也有牠們的骨頭。(The Higgins Art Gallery & Museum, Bedford, UK/Bridgeman Images) 對前工業化的中國人而言,最重要是當一名成功的農民,而捕魚通常只是副業。他的書中包含許多軼事,有時還提及神話,但關於鯉魚的建議如處方箋般詳實:「以六畝地為池,池中有九洲。
他們有半年的時間都住在船上並吃魚,等到季風洪水退去時才回到農田。他們的史前祖先可能也是這麼做的。
有些漁網不過是帶有籠子來接收魚群的立竿網,有些則是可以撈捕大量漁獲的圍網。除了隨處可見的倒刺魚矛,漁夫還會從挖空樹幹製成的獨木舟、船筏和木板船上部署投網,尤其是在淺水域。有時候,幾隻鳥甚至會通力合作,捕捉單一隻鸕鶿無法叼起的大魚。繩紋人長期以來以各種方式巧妙適應資源豐富、生態多樣的海岸環境,捕獵魚類和軟體動物。
有個著名的捕魚技巧是運用馴養的鸕鶿。」他在「二月」(西曆三月)期間將魚放入池中。范蠡為越國(今中國東部的浙江)大夫,首先開始在大水池中繁殖和飼養鯉魚。牠是雜食性的魚種,偏好流速緩慢或靜止的龐大水體,以及柔軟泥濘的沉積物。
他們在長江繁殖,接著在數千座河岸的湖泊生長。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 1767–1816)的水彩作品。
在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等許多地區,淡水捕魚是季節性循環的一部分。通常,訓練良好的獵鳥不需要頸環來防止牠們把魚吞下肚。
這四種鯉魚的產卵環境相似,但牠們生活在不同的深度。隨著農耕人口增加,飼養鯉魚成為人口越來越稠密的環境中,農民自給自足的一種可行的補充性食物來源。中國古代的捕魚傳統也可以追溯至冰河時期後生氣勃勃、變化不斷的海洋環境,一如歐洲北部和地中海的情況。這個區域的淺水使魚類相當豐富,跨湖橋可能只是此區的眾多聚落之一,但其他聚落都已經消失沉沒在海底。求懷子鯉魚長三尺者二十頭,牡鯉魚長三尺者四頭。漁民會圈養飼育這些鳥,訓練牠們為主人捕獵小魚。
在信史時代,許多中國中部平原的居民會在夏季季風期間捕魚,這時他們的稻田和蘆葦住屋會淹水。漁民會刻意種植灌木叢,用陰影和隱蔽處來吸引魚群進入淺水,再在那裡用漁網圍捕,或直接從水中撈起。
學名為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的鯉魚,亦即普通的赤棕鯉,是東亞的原生種。在這個循環中,魚類和包括稻米在內食用植物是人們主要的糧食。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圖十四】帶著鸕鶿的中國漁民。隨著人口膨脹,耕地縮減,人們越來越仰賴野生食用植物和魚類。
」一直要到西元前一〇〇〇年後,在海上航行的中式帆船才會被用來在海岸捕魚,但當地特有的海盜活動限制了大規模的作業。明朝作家徐芳曾評論:「多條河流的河岸都有許多人飼養鸕鶿,人們會用小船筏來載牠們……這些鳥兒會深深潛入水中,迅速叼起一些小魚。在這裡,早在一萬兩千年前,捕魚就是廣譜狩獵和搜食活動的一部分。早期中國的許多捕魚活動都會使用船筏,尤其是在平靜的內陸水域。
據說他在池緣種植桑樹,並設置養蠶場,蠶落下的糞便可以餵魚,同時桑葉能滋養家蠶和山羊。人們之所以開始飼養鯉魚,可能是始於野生魚口在季風季期間,遭沖刷進水池和稻田所致。
文: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 十六、鯉魚與高棉王國 因為地質上的意外發展,繩紋文化可能必然成為早期亞洲捕魚活動的典範。如此,遲早會有農夫打造水池來養活鯉魚,以便日後需要時取用,而他們確實很快就開始圈養魚。
鯉魚是多產的種魚,生長快速,而且不會吃掉自己的幼魚。他建議在四月(西曆五月)至八月(西曆九月)間一步步放入六隻鱉。
經過好幾百年,中國漁民發展出一些簡易但有效的捕魚方法。西元前七〇〇〇至六〇〇〇年左右,長江沿岸開始耕種稻米後,捕魚的重要性提高。早在人們普遍養殖鯉魚之前,中國政治家范蠡在約西元四七五年寫成了一部經典的入門書《養魚經》。馴養的鯉魚生長的速度遠快過野生種,兩年內就可以重達四十公斤以上,並且長約一百二十公分。
這讓他們在稻米農業和更複雜的社會在日本群島占據主導地位後許久以後,儘管是以多種樣貌發展,仍能繁榮興盛。多數都在長江中游繁衍,那裡長三百八十公里的河道上有十二個產卵地點,直到到了人們經常填土造地和建造水壩的河段,魚群數量才銳減。
據說牠們是在養蠶農家被豢養長大,人們會用蠶的蛹殼和糞便餵魚。牠們的脖子上綁著一只小環,防止牠們吞下大魚……這些鳥貪得無厭、永不滿足,但漁夫對此相當滿意,獲利可觀。
長江下游流域供養的社群以野米維生,幾乎可以肯定他們也會食用氾濫平原上的淺水池和支流水路中常見的鯉魚。木板拼成的平底船隻和筏子後來逐漸演變成兩端高起的中式帆船。